本网讯(通讯员 刘方圆)近日,我校春晖志愿服务队秉持“走进云端兴趣课堂,搭建师生心灵桥梁”的理念,以线上录播的方式助学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久长文武学校的孩子们。志愿服务队以“知耻明理、崇德向善”为宗旨,以“寓教于乐、趣味课堂”为中心,助学山区学生。
趣味语文是春晖志愿服务队三门主要科目之一。服务队选择趣味语文课程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仪,了解在中外历史长河中存在的名人名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志愿者们将播放视频和教师讲解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个文化知识宝库。
知耻明理,品中华文化礼仪
身为华夏儿女,应该懂得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仪。文化礼仪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瑰宝之一,比如学会谦让、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知错能改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时间长河中熠熠发光,应该被代代传承。
教师们运用网络上的视频,结合自身对于文化礼仪的理解制作了教学视频。视频中的老师循循善诱,层层深入,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化礼仪:“大家看,视频中这个同学的做法对不对呀?——不对哦,老师很关心我们的成长……”由于网络授课,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教师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讲解内容,在提问和回答之间有略微地停顿,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
趣味语文的课程中包含对于文化礼仪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知耻、明理,形成系统性的文化礼仪框架,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达到知礼仪、懂礼仪、用礼仪的最终目的。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播放礼仪视频)
崇德向善,读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文化礼仪,能够分清是非黑白之后,学生们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中外的寓言、名人故事、名著等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优良的个人品质。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只有青少年、儿童一代理解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才能够愈加历久弥新。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严重缺失。趣味语文的主讲志愿者董何裕表示,通过与学生在课前的接触,她可以明显感受到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有所匮乏,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偏见。所以她所讲授的部分选择了故事性强的歇后语和中国成语的由来,希望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作为影响国民下一代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的教师职业,应当担负起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国民身边的历史责任。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教师职业的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影响一部分学生更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趣味语文课程的负责人、2018级汉语言文学3班许可总结时说道:“服务队选择趣味语文课程的初衷就是普及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身为一名支教的老师,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让中华文明继续传承。”(编辑 彭依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