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子三下乡:与老人用心交流,聆听往事回忆

时间:2020-07-30浏览:697

本网讯(融媒体记者郭若通讯员张瀚以)那个年代的人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乘风破浪,逆流而上,最终成就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所经历的艰辛和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存在,我们的生活在慢慢变好,这个世界也在慢慢变得美好起来张瀚以感慨道。

7月24日,我校“戏剧大篷车”多彩贵州实践服务队云组队的志愿者张瀚以来到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张同昊杨美玉夫妇家,开始了为期一天的采访活动。为了避免学生的大规模移动和聚集保障志愿者的活动安全,我校采取了一个特别的三下乡形式——云组队

图为张同昊和杨美玉在接受采访。通讯员张瀚以提供

  

张瀚以了解到,张同昊杨美玉都已经70多岁,并不是本地人。张同昊的老家在福建,杨美玉则在四川,两人因为学校调配工作来到水城并结缘成家,育有一子一女,子女各自孕育后代,现在也有了刚高考完的孙女和年纪尚小的孙子,可谓是十分幸福。

张同昊杨美玉并没有与子女同住,张同昊说:“距离产生美,与家人相处讲究三距离,分别是地域距离经济距离和思想距离。”在疫情期间,两位老人家庭的采买工作主要由杨美玉负责。张同昊对此次疫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谈到:“中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做得很好,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相对来说,美国这方面就做的还不够好病毒是世界共同的敌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应对方法。”同时,张同昊对于此次疫情防控也有一些建议,他说:“我们应该趁此机会,从小事宣传做起,例如公快的使用、公共卫生的维护等”对于社区的各种防控措施,张同昊也表示积极配合。

张同昊还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与杨美玉都是高校毕业,也都是经历了文革时期的人。张同昊说:“那个时候学生们之间原本是大辩论是口舌战争,但是讨论激烈时就开始动手知识辩论激烈时出现的推伤,慢慢的就会演变成武斗。”小土枪土制炸药就是他们的武器,学生们自己做的土制炸药,一个不留神半只胳膊就没了,张同昊他们班当时死了19个人。还在学校的时候,因为环境动荡,他们声消停了就冲出宿舍,跑去食堂吃完饭就赶紧回来。张同昊回忆道“大一的时候,团支书在回去的路上被远处的子弹打中,我们察觉到事情不对后连忙从学校逃离。”可是那时的交通又怎么可能畅通无阻,他们先是坐船逃离,然后转自行车,最后坐着不知何时开启何时会停下的火车,几经波折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乡下老家在路上时有人察觉自己中弹了,因为读过书知道不能乱动,连忙叫人把自己送去医院,可是还未送到就咽气了。张同昊回到老家后种了10个月的地之后才接到学校的调配去往水城,在那里杨美玉结缘之所以选择在花溪定居,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宜人,生活节奏慢适合养老张同昊笑着说道。

图为张同昊在讲述年轻时的经历。通讯员张瀚以提供

  

张同昊爱好广泛,平时喜欢看书、听戏。他说自己身体不好,大病没有,但是小毛病特别多,于是自己就看与中医相关的书。“慢慢的久病成医,家里人的小病,我也一并包治了,所以家里人几乎没怎么生过病。”张同昊解释道。听戏的爱好是张同昊后来养成的习惯谈到:在我年轻的时候社区里的广播总是播放戏曲,那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听多了也会跟着哼唱几句,但是现在我还挺喜欢的。”爱好音乐的张同昊自己买了书,学着作曲子,也会写点小说,他完美地印证了那句话——活到老学到。

听到张同昊学的是物理专业,张瀚以表示很惊讶,她觉得张爷爷似乎更喜欢文学。张同昊笑了笑,说道“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老了以后便觉得文学的东西好,修身养性,看书打发时间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在他看来,这些东西虽然不用学得太精,但是至少都要有涉猎,这样别人谈起话来,也不至于什么都说不上来。

图为志愿者与张同昊的合照。通讯员张瀚以提供

  

采访结束后,张瀚以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说:“在这个自由且幸福的时代,在我这个美好的年纪,我认真地去思考一下我的未来我相信,即使时间过去很久,张爷爷和杨奶奶的故事也仍会激励我不断前行编辑 廖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