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促使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本位,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本,教育教学是根”的理念,着力于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自2014年以来,学校以“五个建设年”为依托,围绕教风、学风、专业、课程、课堂建设,不断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绘就了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蓝图。5年来,学校本科教育改革成绩明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师范高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风建设重师德
教学改革,教风建设是第一步。抓教风建设,教师是关键。在教风建设上,老师要提高讲课质量,学院要加强教师考核,关心年轻教师团队的建设,支持建设优质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考研课的指导。
学校在2014年以“关心教学,关爱学生;从严执教,从严治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主题推进教风建设,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出台《教师考核奖惩制度》,完善教师准入制度以及外聘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环节,试行教考分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引领,组织开展十大“师德标兵”评选,教风有了长足进步。
孙建明博士作为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师范方向)专业负责人,除了教授学生专业课程,还把学生竞赛、学生就业方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其指导的学生在“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竞赛”中获得理综组一等奖、在“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取得突破性成绩。2017年,孙建明被评选为校级“师德标兵”。
高风承正道,厚德铸师魂。近3年,涌现出湖北省师德标兵先进个人盛银花、张艳林,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永华,湖北省先进工作者范锡龙、湖北省优秀援疆干部潘海燕、“全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甘胜丰等一批师德楷模,12名教师参与十九大精神湖北省委宣讲团,3位教师获得湖北省学生思政队伍工作成果奖。
学风建设营氛围
新课改的教育发展理念中说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立校之本、发展之魂。
为激发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2015年教务处以“专心学习,努力学习;学真知识,练真本领”为主题推进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早功身着形体服,手扶栏杆站立,伴随舒缓的音乐,进行形体训练……艺术学院自2017年起要求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每天早晨赶往教室练早功,巩固基础、唤醒精气神,为一天的学习做好准备。诗词大赛考验积累,小说大赛激扬文字,教授恳谈传授经验……文学院每年秋天开启的樱雨星空学术文化节,结合院系专业策划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共鸣、共通、共容。
学风建设常抓不懈。修改《课程考核工作规程》,完善《考试违规认定与处理办法》,推行诚信考试无人监考,强化违规处理的教育功能,组织建立学风检查小组,建立晚自习制度。学风建设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学风建设,从未落下。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通过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
专业建设明目标
2016 年以“特色发展,集群发展”为主题推进专业建设。学校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围绕专业人才的市场定位、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团队建设、专业校内评估等推动专业建设,调整和改造专业。围绕确立的6大专业集群,先后撒销了5个专业,确定了52个专业团队及负责人。
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学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各专业因材施教,勇于创新。生物科学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到野外森林公园再到光谷生物城的实践训练“三部曲”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一批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翻开新的篇章。体育教育专业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扮演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三种角色,了解和掌握各个角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以后走上体育教师、体育培训师等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探索出校企协同育人、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8年来,该专业培养了一批批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IT人才,毕业生多被华为、IBM等知名软件公司高新录用,签约率高达94.63%,深受企业的好评和欢迎。
目前,学校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学院等12个院系,5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涵盖文、理、教育、经济、管理、工、法等7大学科门类的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课程建设求精品
在学校内涵发展的多样化探索中,课程建设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课程建设必须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优势以及需求进行科学定位,方能更好地发展。我校的省级精品课程以本、专科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2017年以“数字课程,精品课程”为主题,我校陆续开展了系列课程建设举措。2014年9月,学校开始引进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由上海卓越公司智慧树网提供技术支持)的共享课程。2015春夏学期,继续引进了包括《翻译有“道”》在内的五门课程。同时,我校开发的共享课程——李贤智、范丹红教授主讲的《走进教学殿堂——教师职业技能修炼》正式上线运营。2017年 7月,我校与上海卓越睿新数码有限公司智慧树网共建的“师苑课栈”举行了开栈仪式。扫码点名、在线推送PPT、弹幕讨论、投票答题……同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永华通过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课堂派,不定时向学生发送相关题目,打造“互联网+”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思政”。近年来,我校陆续引进了智慧树网的混合式教学网络课程,已有三门在线开放课程完成建设并在智慧树网上成功运营。
依据应用型人才定位,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的设置、性质、大纲、内容、教材等方面推进课程研究与改革。教务处完成了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设置了2075门课程,新增了300多门课程,编写了课程大纲,选定了课程教材,引进信息化课程47门,新建293门网络课,获批省、部级教学平台建设项目19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8项。
课堂建设显活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文化无疑是教学文化的核心。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内涵建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根据学校整体安排,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后,将2018年定为“课堂建设年”,围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开展系列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活动。
学生课堂上当老板,向“观众”推销商品;师生共同编著期刊、论文,学术实践齐发展……文学院广告学《中外广告史》授课老师方艳将课堂教学艺术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为学生带来一场别具风格的学习体验创新课堂模式。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教育学1班的《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余娟巧妙借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发起课堂“飞花令”,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为了使《分析化学实验》课生动有趣,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胡庆兰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自拟实验方式,用已掌握的化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将实验课从“知识课堂”拓展到“生活课堂”。
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课堂建设年”活动,顺应移动学习的大趋势,我校今年陆续推进智慧课堂教学工作。目前我校共有79名教师自发将“雨课堂”“课堂派”“超星学习通”“微助教”“蓝墨云班课”等移动学习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涉及300多门次课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018年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是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年,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学习落实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上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以生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入推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巩固我校高等教育改革成果,使我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育质量工程永远在路上!”教务处处长田恒平表示,虽然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设施、教学课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与社会要求和学生期待存在距离。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