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小时、三十公里、十年间,一条路连接着两颗心。在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是143个小孩子的哥哥姐姐;他们给了一群特殊孩子一个五彩的世界;他们用青春点亮了孩子的希望。
2008年,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三名学生,通过他们的专业课老师范士青博士与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联系;2011至2012年,学生特教志愿团队壮大,开始为该校聋哑儿童做一系列心理团体辅导活动;2016年5月21日,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授予我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专业实习基地”。十年间,我校百余名学子接力帮扶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和那里的孩子一起成长,用爱心和耐心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这里充斥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氛围。”如今该校有两个普通班,按正常年级分班;六个特殊班,按年龄和心智分班。2016年10月,2016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黄怡第一次走进特教学校的教室,一群孩子便冲上前来,缠着她问东问西。然而,在热闹的欢迎簇拥下,还有一群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别的小朋友互动的孩子。
作为在校大学生,这个团队内的成员并没有太多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我想走上前跟那些安静的孩子们互动,但却不敢靠近,怕打扰、怕伤害、怕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成了他们情绪失控的激发点。”本来胸有成竹地带着自认为很充分的专业知识来到这里就足够了,但真正到了这里,黄怡却无所适从。
普通班里,有一个名叫程程(化名)的小男孩。他患有孤独症,但其父母却不愿承认,不给他做精神检查,并强行将他安排在三年级普通班里学习。在一群正常的孩子中间,他变得更加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也不爱参与活动,总是呆呆地坐着或站在角落。团队成员们对他格外关注,常常主动与他进行眼神交流。刚开始,程程还不好意思,躲避他们的眼神。在几次做活动接触后,他们惊喜地发现,程程不仅开始会回应微笑,甚至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十年间,团队成员们除了开展心理团队辅导活动、一对一跟进式咨询与启智训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还建立了心理档案,来矫正孩子们心理问题。他们运用心理学常识,完善特教学校的心理健康机制,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自己设计操作性测验和实验性测验等多种办法,检测该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使用“艾森克人格实验”等权威性测验,进行心理测验。
怎样的测试方式更适合特殊孩子?有时课本上学到的方法,没办法直接套用,还需要参阅学习大量的相关书目。同时,要对孩子们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耐心引导,对于突发状况要善于随机应变。
“你们有时候会不会无缘无故感到疲倦?”2015级应用心理专业的桂阳正在通过调查问卷给孩子们做心理测评。“老师,‘无缘无故’是什么意思啊,‘疲倦’是什么意思啊?”孩子们不解地问道。对于常人来说可能很简单的问题,却常常让这些孩子们无法理解,需要团队成员们一点点的解释成他们能够理解为止。甚至,一句话说上几十遍也不能得到回应与理解;一个动作上演几百遍也不一定有所收获。
“二师的孩子们都很朴实,他们从心理健康专业的角度去关注这些孩子,做到了自己应该有的专业水准。他们持之以恒地来我校十年,对这里的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帮助和影响。特殊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年轻人。”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桂梅边说边点头肯定。
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光春表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色就是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独立合作、吃苦耐劳以及敢于实践的精神,还可以让他们提前对人性和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学长学姐们活动的感染下,2017年10月,抱着想锻炼自己的初衷,2017级应用心理学王梦捷小心翼翼递交报名表,加入到团队中。“小梦老师,送给你。”一张泛黄色的四方格纸上画着一个咧着嘴、张开手、扎着马尾的小女孩,靠在一朵花朵旁边。“从开始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热情释怀,这种感觉真的第一次有。”第一次收到学生的礼物,王梦捷在空间记录下心情,她深深感受到,特教志愿活动不仅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更是一种关爱特殊儿童的责任。
“我们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特殊教育’这条路上。因为,他们真的需要关注。”指导老师范士青博士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