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在你看来有多长?
如果有一份重复十三年的工作,你会做些什么?
“在琴房工作了13年,这里早已是我第二个家。如果哪天我离开了,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这里的每一件东西对我来说就像自己家的家具一样,我会好好管理和爱惜他们。”
这段话的主人公,名叫周淑仁。作为我校琴房管理员,她管理着3栋琴房、84个房间、77架钢琴及部分私人乐器;负责艺术学院音乐系和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的钢琴使用以及安排上课所用琴房。
琴房阿姨有门“绝技”大家都知道“
她能把学生花名册记得滚瓜烂熟,甚至能将学生样貌和姓名‘对号入座’。”练琴的学生每每提起周淑仁的“绝技”都惊叹不已。
琴房紧邻田径场,靠近南大门,人流量大,这给练琴学生及乐器的安全埋下隐患。为了防止陌生人混入琴房,识人记脸成为周淑仁每学期的头等大事。周淑仁抽屉里的十多本花名册,她基本都记得。每当有陌生人试图进入琴房,周淑仁总能一眼识出并制止。
保障琴房安全有绝技,管理学生练琴也有秘籍。起初,学生只需要在琴房门口的白纸上签到。但人多琴少让代签现象层出不穷,许多新生代签姓名却占着钢琴不练,想要练琴的学生只能“望琴兴叹”。既然签到纸给了学生代签的机会,何不将其改为一次只能签一个名字的“签到条”?第二天,周淑仁将撕好的“签到条”放到钢琴旁,每两小时前去更换一次。一天下来,周淑仁双腿酸痛不已,但代签现象却慢慢减少甚至消失,这让她欣喜不已。
除了维持琴房正常工作秩序,周淑仁还是琴房“维修工”。十多平方米的值班室,书柜、桌子就占了大半,满满一抽屉的锤子、手钳等维修工具格外显眼。“像琴房的电灯、门锁坏了,虽是小事却影响学生练琴。我能修的就自己尽快解决。”周淑仁“不等不靠”,拿上工具亲自上阵。渐渐地,抽屉里的工具越来越齐全,对于常见的修理问题,她越发得心应手。
“学生父母不在身边,我想多帮帮他们”
在学生眼里,周淑仁就像一位战士,守卫着琴房,也守护着他们。
琴房未搬迁前,设在文曲苑附近。晚上练完琴后,学生回宿舍必须先走小路下山,而这段路沿途没有路灯和建筑。担心学生安全的周淑仁便将晚上练琴学生集合在一起,自己带队护送学生到行知广场,再让他们结伴回宿舍。十多分钟的路程里,周淑仁与学生们谈天说地,讲练琴趣事、说安全常识,一路欢声笑语,学生心中的害怕在聊天中随之淡去。
周淑仁用陪伴给学生安全感,用细心无声“滋润”着学生。2005级的女生王黎入校时身体不适长满红疹,周淑仁看到后主动帮她洗澡、上药;她在琴房值班室准备了电水壶,为有需要的学生时刻备着白开水……除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在音乐练习上周淑仁也能指点一二。由于儿子从小学习音乐,耳濡目染下周淑仁也略懂乐理知识。一次,周淑仁在巡逻时听见一位学生的乐曲节奏出现错误。她建议学生按照视唱方式重新演唱,学生这才发现错误。渐渐地,“阿姨懂音乐”这件事在学生间传开了,她巡逻时反而没有了琴声。得知原因后,周淑仁叮嘱道:“不要害怕犯错,有错即改,这样印象更深。”从那以后,周淑仁巡楼时,学生们弹得更起劲了。
周淑仁的一片真心也换来了学生们的交心相待。路过时的一声声问候,自觉遵守琴房规定,甚至在毕业后也与她保持着密切联系。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的林曦(化名)说:“她有时候对我们很严厉,但当我们遇到麻烦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
平凡的岗位,普通的身份。13年里,周淑仁在琴房里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厌烦亦没有想过离开。于她而言,琴房就是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