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引力波获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啦,恭喜您!”
2014级物理学专业的袁泳看到新闻报道后,激动地给他的老师范锡龙发去祝福。
物理学专业是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物机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个专业。自2004年恢复普通本科教育后,该专业开始招生。7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该专业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物理老师,其中大多数成为湖北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凝心聚力 科研成果喜丰收“我们真的探测到引力波!”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媒体中心就探测引力波的研究进展向全世界发布报告。
从2015年9月发现到宣布,中间有近半年时间在进行谨慎验证,范锡龙说,“信号只持续了0.3秒,就仿佛在鸡场里,寻找一只体型大小跟鸡差不多的小仙鹤。而信号和噪声长得很像,同时,噪声太大,信号太小。需要积累数据,这里面有大量实验物理学的庞杂工作”。2016年2月文章发表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PRL(《物理评论快报》)论文时,就有千余人署名,范锡龙名字在列。
经过多年发展,物理学专业学科点形成五个固定研究方向:天体物理、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太赫兹技术、计算物理和超材料理论与应用。现有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天体物理研究所两个研究平台,正积极筹建太赫兹重点实验室。除此之外,物机学院柔性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主任朱宗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郑小平教授,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4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科成员拧成一股绳,在科研上取得丰硕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牛顿国际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获批1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8项。原子分子光物理团队获批为校一级科研团队,范锡龙博士领队的天体物理团队获批为校青年科研团队,理论物理学科团队获批为校级学科团队,科研经费累计达200万,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10人次获学校科研成果奖,3人次获十大科研成果奖。
目前,物机学院将物理学专业列为学院申硕专业之一,以依托天体物理研究的天文学方向作为申硕方向,如火如荼开展申硕工作。以赛促学“5+培养模式”育良师“同学们好,接下来将由我教授你们物理。”今年9月份,我校2013级物理学专业的张露毕业后来到六盘水市第七中学,成为一名物理老师。望着台下一张张新鲜面孔,张露回想自己在校苦练教师技能的日子,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纸上谈兵是大忌。为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物机学院自2013年起,举行“桃李杯”讲课比赛。
张露从院级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第八届“翰博尔杯”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技能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大赛的入场券。暑假里,她返校在学院准备的会议室里集中训练。在这一环节中,“5+培养模式”中的“个别辅导”便发挥作用。每位参赛学生都配有一对一指导老师,张露从参赛选题到授课仪态、语速,全程都由胡森指导。
比赛当天,张露拿出一匝卷好的线圈和一块磁石,将磁石往线圈上迅速轻击,线圈上的二极管立刻闪现出转瞬即逝的光芒。出色的实验与良好的授课技能最终让张露获得二等奖,比赛让她不知不觉间提升自信心,体会到团队力量的强大之处,更让她对教学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了深刻认识。
物理学专业作为我校8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物机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师范生培养的道路,即“5+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个别辅导+团队打造+行知班培训+教学实习=1名优秀教师。
“物理学专业相关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的认同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物理与天文系主任胡森如是说。
以赛促学,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成长;科研成果突出,培养专业优势。教师教育、物理与天文融合的特色使得物理学专业成为物机学院一面鲜明旗帜,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