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我的舞台,便是这小小的三尺讲台。”
“10年了,孤独的坚守也是一种美。”这是杨永华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与“马克思”已经打了16年的交道。从一个不喜欢思政的青涩学生,蜕变为如今“真懂真信真教马列”的“80”后教师。他逐渐被师生所熟知,成为师生眼中的“杨克思”。
一
2001年,因高考失利,杨永华与理想的金融类专业失之交臂,被调剂到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面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理论课程,他内心多有不甘,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成绩一落千丈。大二时,想到父母眼神里对自己的期望,他开始恢复斗志,一有空闲就泡在图书馆,苦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开启了“学霸”模式。
为了完整、系统、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都记了下来,再一步步把握其思想内涵、吃透基本精神、领悟核心要义。一次,为理解“经济基础”这个概念,他不仅亲自查阅马列原著,还查询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关论文,甚至向懂德文的人请教在马克思的原文中“经济基础”是单数还是复数……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越是深入、细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越会为其真理性叹服。
“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是巨大的。”慢慢地,他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坚定自己想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决心。由于本科时期的成绩较为优秀,杨永华被直接保研,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继续深造。
二
研究生实习期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课教师,他在我校上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节课。提前整理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找出当下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或娱乐热点,以激发学生上课的“燃点”……第一次上课,杨永华便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他坦言:“为了把第一堂课上好,我把所有的备课资料都提前背了下来。”
2007年,杨永华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杨永华直言,思想政治课教育相对冷门,且缺乏亲和力,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选择做一名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
刚入校时,为了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他申请一个人带8个班级,将同一节课换用不同的方式重复上。“哪怕只有一个人来听课,我也要继续讲下去。”十年来,正是凭着这样一股不服输、不气馁的韧劲,杨永华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从自己的课堂上找方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使学生逐渐认同并接受其教学理论与观点。
“这个时代走得太快,给学生的压力太大,急于奔走的同时,是时候该慢下来,重拾自己的信仰了。”杨永华直言,对思政课进行改革,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做这个事,其实是在“圆梦”,在给未知的未来留一份期待。
三
如何创新思政课堂,使学生真正听进去、用起来?
2013年至今,从创办“一微,一说”新媒体平台,到推出“一课”。杨永华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杨克思”上发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推送文章;同时,每天发一条正能量QQ说说,宣传马克思主义;今年,于每周四晚开展“杨克思讲政治”在线直播课程,深入浅出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讲授时政热点。杨永华和他的“杨克思”团队日复一日地践行着,一做便是4年。目前,他的空间访客量累计已超出75万。
2014年,《中国青年报》3版发表一篇名为《看80后教师玩转思政课堂》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杨永华的精彩思政课课堂。2015年,本报第297期一版头条以《杨永华:创新思政课堂的逐梦人》为题报道他“两课”的创新做法。同年4月,杨永华代表我校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学院论坛”上发表主题报告,向全国高校介绍我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情况,得到专家的好评。今年2月,由于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杨永华受邀参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并作主题汇报,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教马列,对于杨永华来说,不仅仅是育人,同时也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价值的途径。如今,除了上课,他便一心钻研相关的书籍、论文。
“‘95后’‘00后’的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我很荣幸能够成为这支‘梦之队’的引路人。”采访的最后,杨永华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是引领学生坚定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这条路,他走了十年。未来,他还会继续走下去,并充满着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