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心人,天不负。”今年3月,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物机学院)2013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余甜,在收到来自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时,欣喜不已。回首近一年的备战历程,她感慨万千。
2016年3月,在考研和就业的分岔路口前,余甜停下脚步,思索如何前行。想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余甜毅然选择考研。
可要报考哪所学校呢?下定决心准备考研的余甜有些踟蹰。为了尽快确定学校,余甜一边与老师同学交流、询求建议,一边搜索考研网站,关注考研动态。偶然间,她在考研帮APP的考研论坛里,结识了一位已考取北大研究生的学姐,在其鼓励与帮助下,余甜仔细斟酌,“那就考北大!”她暗自定下目标。
考研之路想要走得一帆风顺绝非易事。白天需要上课,难以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系统复习。尽管定好了考研目标,余甜却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犯了难。
没有时间就“见缝插针”!早上6点半起床,背70个单词、抄两句长难句、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后余甜才匆忙赶到教室上课。中午下课铃声一响,余甜顾不上去食堂,抱着课本来到物机学院四楼考研自习室,对应考试大纲,复习数学课本,理解理论知识,重温数学符号,记忆公式。
4月至6月,余甜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后,开始练习历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
草稿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看着反复演算的结果与参考答案相差甚远,余甜长叹一口气,拍下题目发到寝室聊天群中向室友求助。
“你换个解题角度,联系课本知识点,使其‘活’用到解题中,再画个三维图作辅助,并参照参考答案再试试。加油!”室友廖淑敏急忙发语音为她“出谋划策”,尹琪敏则晒出一张写满演算过程的照片与她的答案进行对比……不一会儿,聊天群里热闹起来。
认真分析室友们的建议后,余甜重振旗鼓。用红笔为题目打上标记,圈出题目关键词,以参考答案为模板,重整解题思路,一遍遍地演算,直到算出正确答案。除了将不懂的难题钻研透彻外,余甜还举一反三,找出同类真题继续练习,最后再将错题抄到错题本上。正是这种刨根究底的精神,使余甜成功“翻”过这几座“大山”。
不仅是在专业复习方面,室友们还会在她疲惫退缩时,给她注射“强心剂”。暑假天气炎热,长时间埋头苦学令余甜深感疲惫,在学习遇到瓶颈时更会焦躁不安。想起假期的复习时光,余甜很感激与室友一起抱团学习,相约跑步散心的日子。“有了室友的陪伴,我才逐渐重拾备考的干劲儿。”余甜说道。
同学间互相推荐考试用书,分享优质的名师授课视频;室友帮助攻克难题,相互鼓励。余甜坦言,班上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室友日夜陪伴令她受益匪浅,在考研的路上,她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然有坚忍不拔之志。”9月至11月期间,余甜将专业课程《数字逻辑电路设计》教材复习了四遍,反复练习相关的考试真题;每天刷政治题到凌晨,还要顶着睡意总结一天的复习成果,查漏补缺,写好第二天的复习计划。
最后一个冲刺阶段里,图书馆、寝室和食堂成为余甜生活的“三点一线”。紧张的备考氛围,容不得她有一丝的懈怠,就连周末回家路上也在背书。“考前大家起得早,睡得晚。时间越紧迫,越焦虑,越感觉复习不完,还会失眠。”回想那段“高压期”,余甜感慨道。临近考试,为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余甜不打“疲劳战”,进而调整复习策略,让复习时间、科目与考试安排保持一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长达一年的努力,余甜取得387分、专业排名第四的初试成绩。
短短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如何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向北大学姐了解往年复试流程,找老师询问经验,整理个人简历……余甜马不停蹄地为复试准备着。担心临场胆怯,室友尹琪敏化身面试考官,在寝室进行仿真面试环节。尹琪敏正襟危坐面向余甜,用英文说道说:“先作自我介绍吧。”余甜面带微笑,自信流利地用英文介绍后,认真回答她提出的问题。针对余甜实际表现,尹琪敏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根据室友的反馈,余甜不断练习自己的表情,仔细揣摩台词,完善细节。
一年长跑,余甜终于打赢了考研战。回想“研途”的点点滴滴,一切还仿佛在昨日。不退缩,不辜负,坚持到最后的余甜感慨道:“备战考研是一个与意志力作战的过程。这一年里,更多的是心态的沉淀。我始终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