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疫知识(一)

时间:2017-05-17浏览:1207

毒虫叮咬

每年的4-10月,是蛇、蜱虫、蜈蚣、隐翅虫、马蜂、黄蜂和蜜蜂等活跃时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户外活动,少穿较易暴露皮肤的拖鞋、短袖短裤;尽量避免在草地上坐卧;夜间关好纱窗,睡眠时放下蚊帐防毒虫进入外。同时还需要掌握如下的急救小常识,若不巧与毒虫狭路相逢,懂得自救是可以降低伤害的。

1.要保持安静,停止伤肢的活动;

2.伤肢置于最低位置,迅速用身边的布条、绳、鞋带、藤类植物等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约10厘米或距离伤口上一个关节的相应部位进行结扎。结扎后每30分钟松解1次,每次2-3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

3.冲洗伤口,用清水、肥皂水,河水、井水、尿液等冲洗伤口周围的皮肤,将黏附在伤口周围的毒液破坏及冲洗掉,减轻蛇毒效力。注意忌用酒精或酒冲洗伤口;

4.伤口切排。用利器沿牙痕作字形或字形切开,长约1-1.5厘米,深度以达到皮肤下为止,要避开静脉。切开后,边冲洗边从伤肢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周围反复轻柔挤压,促使毒液从伤口排出体外。必要时可用嘴吸出毒素,但一定要确保口腔黏膜无破损,并且每吸一口立即用清水漱口。冲洗及挤压排毒须持续20-30分钟。但如遇五步蛇、蝰蛇咬伤或咬伤后继续流血者一般不宜切开伤口,以防止出血不止;

5.紧急处理结束,应将伤员尽快送医,如果因蛇伤引起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要采用心肺复苏术。

蜱虫

被蜱虫咬伤,蜱虫的前肢和口器会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去,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而且周围会出现红肿,伴随有痛感、痒感或者没有感觉。叮咬处的皮肤表面摸上去也是硬硬的。

一旦确认为蜱虫叮咬后,要第一时间将蜱虫从身体里取出。千万不要硬拽,因为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体内。可以用酒精、护手霜、百多邦软膏等涂抹蜱虫,然后用镊子取出。如果没有完全取出,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取出。千万不要用手触摸,需警惕的是,蜱虫有一定概率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时可致命。这种病有1-2周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里仍需进一步观察治疗,一旦出现高烧等症状,应该尽快就医。

蜈蚣

蜈蚣的毒性以酸性为主,被咬后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皮疹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出现呕吐、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一旦被蜈蚣等毒虫咬伤,可以先用肥皂等碱性物质清洗伤口,然后立即到医院进行处理。蜈蚣被咬伤后有条件应立即就医。如果无法立即就医,用肥皂水、石灰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以中和蜈蚣的酸性毒液,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抹伤口,冲洗后包扎后立即送医救治。

隐翅虫

由于夜晚灯光引诱,隐翅虫进入室内,在人们周围爬行,常因爬行引起异样感,被人用手在皮肤上有意无意拍打、压碎或搓揉,此时大量的强酸性毒汁溢出,粘染皮肤和手,手再去抚摸它处皮肤时,导致多处皮炎。

隐翅虫皮炎的皮损以点条状、点或点片状为主。会伴有红斑、肿痛、局部不适、痒、水疱、发热、化脓等症状。重者剧痛,常伴有体温升高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头昏、头痛等症状。

如遇隐翅虫落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拍死或压死它,而应把它弹走或用嘴吹气将其吹走,然后用清水洗净接触隐翅虫的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后,务必保持患处清洁,一般可以自动痊愈。但是,为了加速痊愈、防止皮肤感染,或者减小痒痛感,患者应立即到权威医院的皮肤病科就医,一般医生会开外用药涂抹患处,约两个星期后会好。

人被蜂刺后,局部有疼痛、红肿、麻木,数小时后能自愈;少数刺伤处出现水疱,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被群蜂多处刺伤,在很短时间内即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重者发生溶血、出血、烦躁不安、肌肉痉挛、抽搐、昏迷和急性肾功能衰蝎。对蜂毒过敏者,迅速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和()气管痉挛,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窒息死亡。

1.立即拔出或用针挑出伤口残留毒刺,但勿挤压蛰伤处,以免增加毒液的吸收;

2.处理伤口:如为蜜蜂蛰伤,因其毒液为酸性,可用碱性液体如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涂敷蛰伤局部;被毒蜂如黄蜂蛰伤,因其蜂毒为弱碱性,局部可用柠檬、食醋或1%醋酸擦洗伤处;

3.休克处理。如因过敏性休克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的则应进行心肺复苏;

4.即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