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胜丰:所有成果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21浏览次数:888

学通社记者 蔡新宇 刘云

      “我给大家带来的项目是质量在线分析系统,主要通过四个功能实现对企业制造过程中产品的问题分析……”11月26日,在“中新创客·融通互联”第34期“光谷·青桐汇”主题活动中,我校教师甘胜丰博士正在进行90秒路演。前不久,他通过该项目“硅钢表面缺陷高精度识别和在线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所涉及项目实现了新增销售总额5.07亿、新增利润总额约2千万、节支总额116.7万元,成功推动高端钢铁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往前迈了一大步。
      都说“十年磨一剑”,从2007年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项目,甘胜丰与它“纠缠”了近十年。当成果获得认可、回想走过的这段日子,他只觉得:“所有成果都是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的,没什么值得说的。”
需求为本做科研
      对于科研,甘胜丰一直强调,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究竟需要什么、大众究竟需要什么,再去潜心研究。
      硅钢是电力和电讯工业中用以制造各种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继电器、互感器等仪器的重要磁性材料,在实际中用途广泛。但硅钢表面缺陷复杂、控制难度大、社会需求又对其质量要求高,这都导致对硅钢表面缺陷检测及应用水平要求更为苛刻。于是,甘胜丰开始了对硅钢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的探索之旅。
      为了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他跑遍了全国大多数钢铁厂,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钢铁厂工人上班,他就去做实验;钢铁厂工人下班,他就回去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图找出硅钢缺陷,建立算法公式,结合各类硅钢型号及等级分析缺陷成因,总结规律进行编程,在钢材生产中检验程序……他一步步反复检测硅钢出现的问题。
      为了改进检测方法,他常和钢铁厂的工作人员促膝长谈,倾听他们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我的科研成果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实现的。”甘胜丰在和别人的沟通中,不断学习、整合,形成自己的新思路。
      从硕士入学到博士毕业,从二十出头到而立之年,甘胜丰一直在思考、探索。2015年,他获得两项方法专利及一项软件著作权;2016年他再次获得专利,期间发表相关科研论文10篇,其中SCI、EI收录6篇。
创新之力破瓶颈
      硅钢表面缺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生产工艺、设备等都会造成硅钢表面受损。要想提高缺陷检测水平,可以从工艺和设备上着手!有了想法,但技术跟不上也是个难题。
怎么办?唯有靠创新!
      晚上,甘胜丰伏案研究硅钢表面缺陷成因,查询相关报告及研究总结,回顾现状、创新思路、建模分析。白天,跟随工人进厂,用实践检验设想。就这样,新方法、多级分类器、边界跟随装置等新设备在日夜耕耘中诞生。
      每当钢铁厂工人休息时,甘胜丰一边进行实验,一边阅读相关文献,把国内外硅钢检测方法进行对比。最终,甘胜丰提出的“智能诊断”创新思维极大地提升了检测与诊断水平。一个简简单单的摄像头,在甘胜丰手里却变成了一只敏锐的“眼睛”,不管是纸、玻璃,还是芯片都能被检测出缺陷,并从数据中分析出合理的形成原因。
      “创新有两种,一是根据国内外差异创新,二是在实践与理论无法结合的地方进行创新。”甘胜丰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赤诚之心待学生
      谈起甘胜丰这个名字,大多学生对这个青年博士并不了解,而2014级物联网工程的樊翔宇、曾星却印象深刻。今年暑假,他们作为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在谷城湖北三环集团锻造有限公司实习,担任他们指导老师的正是在该公司挂职的甘胜丰。
      “对我们而言,甘老师更像一个朋友,一位引导者。”樊翔宇说道。在实习期间,他主要参与智能叉车调度方案制作。在如何提高叉车的使用效益和寻找调度叉车的有效方式时,樊翔宇和伙伴们遇到了难题,并为此苦恼不已。“为何不尝试路径选择算法?先定位叉车位置,再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哪辆叉车哪条路径最快,进而提高叉车效率。”甘胜丰的一句话让他们豁然开朗。
      晚上八点左右,实习学生们会主动来到甘胜丰房间,与他聊天。从今天的工作总结谈到明天的分工安排,从当下的疑惑聊到未来的迷茫。这已成为他们每晚必做的“功课”。
      即将迈入大三的曾星对是否考研仍犹豫不决。“如果下定决心考研就不要放弃。我也考过研,而且是第二次才考上,但那又如何,只要坚持就能做到。”甘胜丰常用自身经历开解曾星。“我们对甘老师无话不说,在我心里,甘老师是我们的朋友。”谈起甘胜丰,曾星这样评价。
      甘胜丰认真对待着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做科研便沉下去,一钻就是十年;为人师就诚心教,“一发不可收拾”。专心做事,诚意待人,甘胜丰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稳健,一路硕果颇丰,但他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