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实践见师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15浏览次数:885

学通社记者 周灿 李眉萱

    周六早上10点,没有学生整齐的朗诵声,没有老师嘹亮的讲课声,也没有教室广播里传来的声音,文学院显得格外安静。何国军的声音就在这时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尽管在走廊的另一头,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仿佛忘记了这是一次采访,一见面,他就问起我的学习近况。
    如果何国军不做老师,他现在也一定是某个出版社里一位很厉害的编辑。我常常这样想。
    我是他的一名学生,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在结束常规的采访后,他开始和我交流起实习和考研来。
    记忆中,上次正式见面是在明亮而又宽敞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楼里。在飞速转动的车轮声中,穿过光谷广场、街道口、武汉长江大桥……到达长江出版集团。“这是编辑一室,出版社中负责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的部门;这边是印刷室……”他耐心地讲解着。
    “与其对着干巴巴的课本来介绍出版的部门设置,不如深入其中,让真正的编辑来告诉你们怎样去寻找选题,策划出一本畅销书。”在回去的路上,他对我们说。
    何国军很乐意邀请知名编辑来与我们进行交流。他请来长江文艺出版社知名编辑高毫林从选题、审选题、约稿、审稿、校对、封面设计到最终成功发稿漫谈图书“破壳日记”,让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分享交流学习、工作的经验……“只有真正的编辑才能向你们完美地展现这个行业所有的细节。”他说。
回忆起采访的过程,我才发现了在从教这条路上,他所做的,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多。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015年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课题再获立项……短短几年,何国军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任教10年,他总是在想怎样做一名问心无愧的老师。
    然而,科研的道路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完成“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研究”课题时,为了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数据,何国军历时三个月跑遍了上海、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份,实地调研了几十家出版社和出版企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许多出版社并不买账,不愿意提供内部的数据资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他一时之间犯了难。
    一次次的沟通,一次次的说服,何国军就这样坚持不懈到出版社进行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换来了第一手资料。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推动产教联系,同时,学生的实习经验又能为科研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何国军一直这样想。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2015年6月进入武汉大学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流动站,他开始深入结合新闻出版产业的科研和学习活动。在这里,接触到“时光流影”自出版模式的他就一直思忖着把这种先进的数字出版模式带入课堂。
    自出版,是指作者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介入的情况下,利用电子图书平台自主出版书籍或多媒体产品。创建书名,选择类型标签,添加内容,设计书本……在课堂上,他指导着学生们一步一步地完成“时光书”的创建。当“一键成书”按钮按下的那一刻,他和学生们都兴奋的像个孩子。
    何国军似乎能记住所有教过的学生。09级叶望进入了教育出版公司,11级胡璇实习表现优秀后被留在了长江文艺出版社……谈到学生,他仰了仰头,嘴角挂着微笑,流露出父亲般的温柔。
    每年毕业季,也是何国军最忙碌的时候。帮助考研学生联系导师,给学生推荐实习单位,他的身影穿梭在学校的各个地方。“只要学生能有更好地发展,累一点也不算什么。”何国军笑谈。
    走出教学楼,他拍拍我的肩膀,“好好读书,好好力行,利用好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