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分歧与共识(上)

时间:2015-09-10浏览:646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出发点、方向与态度的差异,提出了转型分歧的焦点及思维方式成因,并从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转型实践探索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转型共识,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普职关联和试点推动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地方高校转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长三角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研究”(14YJA880008)的部分成果。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除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外的所有本科高校。据教育部2012年年鉴统计,我国有地方本科高校1036所,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90.5%,地方本科高校在规模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在社会处于转型的大背景下,学者和管理部门均提出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命题。由于转型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一次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加上不同学者、管理部门、院校的认识取向不尽一致,导致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尚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分歧
       转型升级是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主题,而经济的转型升级有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经济转型升级必然带动高校转型。然而,高校的转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非一蹴而就,教育的特殊领域和大学组织的特殊性,使得高校转型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纵观这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争论,其分歧主要集中在转型的出发点、转型方向和高校对待转型的态度上。
       1.转型出发点的分歧
       转型出发点所讨论的问题是地方高校转型后的类型定位问题。根据大学所传授知识的性质,大学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根据大学的主要职能,大学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根据大学的专业、课程与劳动力市场的距离,大学可分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分析现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争议,其出发点不尽相同,大致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
       第一类属“定型”取向,其出发点是为了深化办学改革,以凸显地方高校“应用型”的办学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今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与社会、产业的对接度相对不足的情况。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无论产业界还是高教界均对高校的功能发挥,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诉求,其核心问题是高校如何走出“象牙塔”,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变学术导向为应用导向,为地方产业提供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第二类属“分型”取向,从院校合理分类出发,试图找准地方高校的合理定位。在理论界,对于高校分类的探讨从未间断。在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分类框架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在判断高校的类型时,人们往往根据该校的科研水平进行划分,即根据科研水平的高低将大学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这种分类体系导致高校过于追求学术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社会服务的地方性普遍有所缺失。有鉴于此,地方高校的转型应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进行高校的合理分类以及高校定位的转型。
         第三类属“塑型”取向,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构出发,将应用型高等教育纳入职业教育范畴,试图构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此,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
         2、型方向的分歧
         转型方向即转型目标,也即地方本科高校“应转向何方”。只有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刻全面的阐述,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由于新建本科高校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更具紧迫性,所以,学者们普遍聚焦于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方向研究。
         有学者借鉴英国“新大学”的经验,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方向是“新型大学”,并对“新型大学”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进行了研究;[1]还有学者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转向“创业性大学”,指出“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转化是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征”。[2]笔者也曾撰文指出,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主要趋向是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具有学术导向和市场导向并重的价值取向,转型的理想模式是凸显“服务本位”。[3]学者们对诸如“新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与本质、道路的研究仍然处于局部和表层,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型大学”的概念过于笼统,难以对实践形成有效指导。由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基础普遍较弱,与国外相应高校强大的科研研发能力相比,将“创业型大学”作为转型目标,似乎过高了些;而“教学服务型大学”仅是一个新的设想,距离被高校接受和实践尚需要很长的时间。实际上,自从本世纪初以来,地方本科高校一直在开展面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致力于探索一个完善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尤其是《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将转型目标锁定在“应用技术大学”上。“应用技术大学”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型,在德国高校中占据多数,但当前学生规模占比不到40%,校均学生规模很小。而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普遍大于欧洲,转型难度可想而知。鉴于我国新建本科高校普遍科研基础薄弱的现状,有学者建议,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向“准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待条件成熟时再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方向到底指向何处,仍然存有分歧。
         3.态度的分歧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分歧,也表现在不同群体持有不同的转型态度上。社会各界对这一轮转型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教育界内的声音和其他行业的声音有所不同;在教育界内部,高教界和职教界的声音也不同,职教界呼声似乎要高一些。另外,作为转型主体的地方本科高校内部也呈现多样化的声音,从这些声音表明的态度看,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类:
    一类
是积极参与。他们认为转型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这一类高校多半是行业基础较好或职业教育基础较为厚实、或者是升格为本科时间不久的高校;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本意不愿加入转型队伍,属于功利参与的一族。笔者认为,这不能全怪地方高校,因为我国的国情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教育行政机构主导了评价体系及其资源配置,客观上使得高校眼睛“朝上看”。另一类是持观望或抵触态度,多半是本科办学时间较久、本科积累较好的高校,认为现今的高校转型不符合学校意愿,顾虑转型会对高校带来社会的负面影响,于是认为采取“定型”更为妥当。
         以上种种分歧和不同的转型态度表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命题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答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讨论远没有尘埃落定。之所以产生认识上的种种分歧,固然可以找到各种现实原因。但是,从思维角度去分析,可能与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立思维”、“本位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1)“对立思维”形成分歧。“对立思维”又称二元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的两面或两端,而忽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比如,现如今人们习惯于将“就业导向”和“升学导向”相对立,但是这种对立主要是由现今的制度所造成的,就其本质而言,就业和升学在体系上、逻辑上并不构成对立。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问题上,人们习惯于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对立起来,其实两者也不应构成对立,因为普通高等教育是层次上的表现,职业教育是类型上的区分,而层次和类型的两种划分之间一定会有交叉,并非截然对立。
         (2)“本位思维”形成分歧。“本位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位置决定想法”的思维方法,即人们习惯于立足自身从业领域,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而较少从其他角度换位思考或考虑整体利益。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之所以等级制度比较严重,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够衔接,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不相沟通,与人们长期以来的“本位思维”不无关系。从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看,“本位思维”使得职业教育界倾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塑型”取向,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应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部分,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地方本科高校则倾向“定型”取向,即地方高校应该变学术导向为应用导向,为地方产业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服务,而不仅仅是变成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则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倾向“分型”取向,将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或者尝试其他的高校分类。三者取向的分离势必对转型发展构成一定影响。
    二、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共识
         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争论,从院校视角看其实质在于不断厘清办学定位。从现实看,这一轮的转型既有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驱使,也有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变革的内在使然。应该说,转型揭示了当下地方本科高校的改革方向,并且众多高校也已加入这一改革阵营。
         1.经济新常态倒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系指在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等基础上科学定位,并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