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刘鸿翔,他身穿白色衬衫,端坐在办公桌前满脸笑容,没有一点所谓的官架子,显得十分亲切。从数学教师到计算机系主任,他见证了计算机系的成长;从系主任到科研处处长,他目睹了学校科研实力的飞越……无论角色如何转变,他始终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的本分,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刘鸿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1982年来我校任教。由于当时计算机行业发展较快,而我校相关专业师资又极度缺乏,认清时代发展趋势的他自学计算机,成为我校第一批计算机教师之一。2000年,学校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成立了计算机系,刘鸿翔被任命为计算机系主任。回想当年,他感慨:“做行政工作的人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在任职期间,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深入其他高校进行相关调研。回校后,他不断反思总结,结合我校特色,成功制定出了计科系的发展规划,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课教得好只能算是一位好老师,科研也做得好,那才可能成为大师,大学就是需要大师。”这是刘鸿翔对大师的理解,也是这样要求自己。2006年,根据学校人事安排和工作需要,刘鸿翔调任科研处处长。工作没多久,他发现科研处与计科系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科研处既要面对全校所有学院的科研工作者,还要与上级及校外相关单位、部门或企业紧密联系,这让交流能力不强的刘鸿翔很不适应。但他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哪方面不足就从哪方面着手弥补,怀着满腔工作热情的他很快就投入到了学校科研建设的工作中。
2007年学校改制成功,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各项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刘鸿翔看准时机,抓住机遇,带领科研处对科研工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发现,虽然教师科研热情不高,但科研潜力巨大,科研处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潜力有效地激活。于是,一系列的科研激励措施在刘鸿翔的指导下出台。他希望以此来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通过良好的科研条件来保证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一段时间后,学校科研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刘鸿翔并没“见好就收”。他总结前期工作的不足,结合新环境、新政策又提出我校科研工作的“四转变”,即由职称科研向常规科研转变;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鼓励出精品成果;由论文科研向项目科研转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由个体科研向团队科研转变,鼓励多出系列方向性的成果。“四转变”的出台为学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前进动力。
在刘鸿翔任科研处处长期间,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他离开科研处时,我校科研经费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零的突破,拥有2个省级科研团队、2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
而他,也从没停下自己科研的步伐。几年以来,他获得多项省级研究重点项目立项,所写科研论文被多家学术期刊采用,还成功申请《机动车辆辅助驾驶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并在2007年与2010年荣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当被问及个人科研与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是否矛盾时,刘鸿翔说:“只有自己亲自做科研,才能知道科研中的门道,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学校科研工作,这没有什么矛盾。”
2010年,刘鸿翔获得由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共同颁发的“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奖后的他显得很淡定,他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位普通工作者,我所做的只是我的本职工作。学校科研工作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校领导的正确决策与全力支持、学校全体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3年,刘鸿翔调任学科办主任一职。对于新的工作,他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的发展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岗位上,针对我校学科工作起步晚、缺乏学科带头人、缺乏学科团队等多个问题,刘鸿翔与学校相关部门及学院进行了多次探讨,制定出一系列学科建设工作的措施。刘鸿翔认为,通过政策的逐步落实,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一定会有成效。刘鸿翔也正走在学科建设工作的大道上,一步一个脚印。
刘鸿翔曾说:“我并没觉得自己的工作有多出色,但我对工作尽到了自己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说,我问心无愧。”在学校建设发展的路上,无论刘鸿翔的身份如何变化,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对工作那份纯粹的认真与踏实。他就像一块普普通通的板砖,学校的发展哪儿需要,他就往哪儿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