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九月武汉毒辣阳光照射下的军训场上,一个没穿军训服装的女生格外引人注目,她一边背书,一边时不时抬头察看新生方队。她就是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13级新生的“小辅导员”负责人———王一,来自12级工程管理1班,现任建材学院分团委副书记、院学生会副主席。
每周三晚8:15,是建材学院学生会的例会时间。会上,王一指导组织内部工作;会后,她就转战自习室学习,即便例会拖延到9点多才结束,她也会抓紧时间在自习室多学习一会,经常踩着点儿赶在寝室关门之前回来。除此之外,王一每天早上出门时都会带上一些除当天课程以外的学习用书,在上课、开会的休息间隙复习功课。“学习的时间就是这样挤出来的。”她坦然地说。就这样,凭借“挤”的精神,王一获得了我校2012年-2013年度国家奖学金。
学霸级的王一身兼数职,不仅让自己做到最优秀,还处处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王一所在的班级男生较多,大一时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热情不高,不仅迟到、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也较严重,挂科人数一度超过了两位数。这种情况让作为学习委员的王一很是担忧,她便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一套“女生监督制”:班上10名女生每人各“摊派”6名男生,主要负责提醒“对口支援”的男生按时上课、及时交作业,并且解答学习疑惑。这套体制自大一建立至今,促进班级学风有了很大转变,上学期挂科人数减至两人。
谈及王一,建材学院分团委书记樊勇这么形容:踏实、肯干、严谨、随和。“虽然个子不高,身板很小,但很踏实。不管把什么工作交给她都很认真对待,而且特别有想法。”
去年组织策划第五届“广厦杯”建筑模型大赛时,王一提议改革评选投票制度。以前由老师单独投票决定作品成绩,而改后的全校学生自由投票、各学院团学联代表投票和老师投票相结合的评选体制让比赛变得更为公平。
13级新生军训时,王一接手“小辅导员”工作,不仅记住了每一名“学生”的姓名,还变成了他们心中的“一姐”。“只要有一姐在,就没什么做不到的事!”说起王一这个“小老师”,13级材料物理1班的汪恬妮便激动不已。不仅如此,在集合这个问题上,王一跟他们约定:不许早到,禁止迟到。这一规定大大降低了该班的迟到率,后来各连队“小辅导员”们都纷纷效仿。
在学校里,角色颇多的王一早出晚归奔波于各种工作,被室友郭娜戏谑为“神出鬼没”。即使每天如此忙碌,假期里王一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2013年暑假,她参加了湖北省大中专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身为小组组长,王一带领着她的团队在荆州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古城墙调查研究。当地的居民不配合工作,再加上在烈日下暴晒,很多同学刚开始就坚持不住了,团队里怨声载道。王一顶着酷暑和压力,耐心地与每位组员沟通,直至整个团队再次拧成了一股绳。最后,全部的调研计划完美完成,他们整理出了一份50余页的调研报告,寄往荆州市政府。凭借这个报告,王一领头的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团队”,她也因此获得了“湖北先进个人”的称号。
“当年我父亲之所以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一直做‘第一’。”这个认真踏实的女生,一直在用行动回应着父亲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