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二师人】夏仕平: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18浏览次数:685

夏仕平: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jpg

       凌晨两点钟,静悄悄地,没有闹钟的铃声。家人熟睡之际,夏仕平小心翼翼地起床,揉揉惺忪的睡眼,打开台灯,伏下身子或翻阅专业书籍、或查询网站获取有关科研的信息、或手写课题申报资料。2007年开始的作息方式持续至今,生物钟已然养成。“每天白天有很多行政上的工作要做,只能把做学问的时间放到夜里,并且这个时候的头脑会特别清晰。”夏仕平说。
      “从2000年开始,我就开始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但期间我从未放弃过搞科研。”夏仕平始终认为,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心和手不能冷,要经常关注研究的方向,这样才能常常“保温”。
  在2010到2013三年的时间里,他累计发表了相关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每年大概都会发个两三篇,每写一篇论文,至少需要参阅50篇论文。”为了提高研究质量,夏仕平总是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来收集与企业税收筹划有关的资料,这也让他养成了夜里做学问的习惯。“大概晚上九点钟我就早早地休息了,到了凌晨2点钟起床,五点半的时候会小憩个二十分钟,再去学校上班。”夏仕平解释说。
  大学时期,夏仕平所学的专业就是财政学(含税收方向),凭着自己的长期积累和对税收学方向的热爱,2009年,他先后主持了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纳税筹划误区研究》以及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税收政策研究》课题研究。今年,他又取得了累累硕果,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资金规划课题《恶意税收筹划行为及法律规制研究》、学校统战部课题《湖北省地方高校面向转型的师资队伍构建战略研究》,并参与了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课题申报,目前这些项目均已得到资金支持。
      “我是今年咱们学校12项课题申报成功的负责人中最年长的一个了。”年过半百的他总是笑眯眯的,然而对于课题申报确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从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积累素材和资料、到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等这都倾注了夏仕平太多的精力和心血。“搞科研的前提就是要长期地综合积累。”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得关于税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术前沿信息,夏仕平平时就重视关注有关企业税收筹划方向的网站和专业期刊,一定不能“死坐”是他的观点。逢周末,夏仕平就会外出钓上一天鱼,这是他唯一的业余爱好。“有时候自己就是边想课题的事边钓鱼,可能脑子里就会突然蹦出一个想法。”做课题时,实际调研工作是最难开展的,然而它又是最重要的。由于机关和企业在寒暑假也都照常工作,又考虑到自己只有在节假日时才能在行政工作方面脱得开身去走访调研,寒暑假便成了他口中的“黄金时间”。“寒暑假大部分时间我和我的团队都在外调研,最多的一次走访调研了二十多个省份。”
      “心里始终有根弦绷得紧紧地,”这是他做课题申报时的心态。但在他看来,所有的这些困难都不算困难,他把这些看得都很平常。“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不存在什么困难,‘所谓的’这些困难你把它们克服了,成功离你就不远了。否则,等待你的就只是失败。”
  身为科研处副处长,收集课题申报渠道,每天关注省、市、国家级课题申报渠道的最新动向,把学术前沿信息及时地告诉老师们;为老师们提供有关课题申报的问题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年轻老师积极申报课题;帮助老师们创建跨学院、跨部门的科研团队;为年轻老师做科研经费预算和课题经费报销提供参考意见……这些是他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是他始终如一的态度。
  面对记者的采访,“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就是很平常的一个普通人。”这句话被他一直挂在嘴边。在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他静下心来搞研究只是源自于内心的热爱和对学术的一种追求,年过半百的他依旧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