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国学经典,感受国学魅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0-11浏览次数:366

       本网讯(学通社见习记者 秦桂林 张灵智)109下午,“光谷论坛”第九期开讲,来自中华吟诵广东中心主任吴军华于文学院三楼会议室、1204教室就“国学吟诵”分别与该院部分中文系教师、慕名而来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现在全国掀起了国学热,但是大学生对国语课的热情仍然很低。”吴军华首先对国学吟诵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他认为汉语是声调旋律语言,而现代汉语教学只适应普通话教学,导致汉字读出来枯燥乏味,失去古人读书抑扬顿挫的韵味,建议在座教师加强国学吟诵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吴军华在当场吟诵《登鹳雀楼》等名篇之后,播放了纪录片《天地玄黄》中吟诵《易经》的片段,与在场的教师一起感受吟诵的魅力。他提倡吟诵教学从声调发音入门,并详细讲解了吟诵发音的古代四声八调与现代四声调的区别。他以古代私塾教学先教声调发音入门,再教字、读、句为例,说明了要先让学生读书有韵味,其次才有吟诵的这一规律。
   
“老师在教小朋友读音时,普遍运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诗歌阅读少了美感。” 面向学生,吴军华在讲座开始便就国学吟诵的发音作出具体解释。他根据古代私塾先生整理的“声调韵律性语言”对音标的四声重新区分,对国人读诗“重音节奏语言”的情况进行剖析。
   
“来跟我读一句,‘白日依山尽’。”吴军华要求学生“学舌”,并对学生的跟读予以指导,“跟着我的声调,再仔细听听。”他认为,多次阅读能帮助掌握要领,也能使吟诵变得生动起来。随后,他邀请3名来自湖北、湖南、广东的学生分别用方言朗读《登鹳雀楼》。他解释道:“汉语言本身有共同的规律,有其独到的吟诵法则,用方言读古诗,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苏雅坦言,国学对她来说很陌生,相较古人唱出诗歌,如今读诗歌略显干瘪,这场讲座让她增强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吟诵在海外很畅行,但在国内却才起步,我们不能丢了老祖宗的东西。”吴军华向大家说出了他对复兴国学吟诵的期望,并对我校国学吟诵课程建设充满期待,希望我校师生能努力学习中华国学吟诵之精髓,将国学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编辑:欧阳正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