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将文科知识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这是陈洪波的教学目标。文学院教授陈洪波认为,目前教育存在两个极端,或重视学业轻视德育,或丢弃学业空谈德育。自1986年来我校任教,27年的教师生涯,他始终本着“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的教学理念,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御才,以才承德。
在陈洪波看来,教师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官职的高低,也不在于赚钱的多少,而是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尽好自己对职业、对社会的职责。他说:“我常想,人活一世,总该为社会留下些什么吧,当我桃李满天下时,我会有一种成就感。当我看到学生毕业时我会问自己,我的学生究竟在这段时间得到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一个本科文凭吗,我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尽到了什么责任?当我看到学生从初入大学的稚气到四年后能够和自己探讨一些学术上的问题,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我感受到自己教育价值的体现。”
立德是为了育德。作为一名文学专业教授,陈洪波常强调要尽到一个文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谙孔孟之道,认为文科人能凭自己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文社科学者是司机,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自然科类学者是司炉,为社会前进增加动力。”
“文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期望。陈洪波希望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要单纯地求知,也不要空洞地修德,而应德才兼备,争取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合格毕业生。他常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他对学生的学业严格要求。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意帆说:“陈洪波教授上课会课前提问,促使大家在课后积极温习,课前时间也不会浪费。”除此之外,陈洪波还会给学生布置书目,让他们在课下广泛阅读,开阔眼界。
“不上没有准备的课”,这是陈洪波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次日有课,他定会在当晚抽出至少一小时时间备课,思考问题。他幽默地说:“我很奇怪,教了多年的书,但每次备课都能发现以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不少学生反映他的古代文学史课话语严肃,少有幽默的话语。陈洪波认为,古代文学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觉得如果用幽默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古代文化、古名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古代先哲的亵渎。他希望学生能够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
课堂的严肃这并不影响他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学生们在课下亲切地称他“波波”。陈洪波说:“虽然和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但并不影响我与学生的交流,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聊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事。”
坚持辩证地看待传道与授业两者的关系,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这就是陈洪波的追求。由于工作繁忙,陈洪波坦言自己还需和学生进一步交流。“许多书目只是布置给学生,没有做好抽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