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标兵】寓教于乐严谨治学——记我校师德标兵郑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28浏览次数:960

       岁月无痕,辛苦耕耘,曾经墨发早已泛起点点鬓白;言传身教,寓教于乐,三尺讲台意气风发不减当年。2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以师者的本色展现了“学高为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身正为范”。他便是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郑平。   
       28年的教学生涯里,他毫无保留地把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扎根在教学前沿工作中。“术业有专攻”,在有机化学的殿堂里,郑平乐此不彼。“许多老师可能隔几年便要换课程保持教学热情,我比较懒,一辈子教好一门课就足够了”,郑平笑着说。课上,他调整好课件,由问题引入,开始有机化学的神秘之旅,逐步推进、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有机化学王国之中,带着学子感受着分子的律动、物质世界的奇妙。
       “学识渊博、思维严谨、声音有穿透力……”在采访郑平的学生时,他们争着道出“心声”。11级化学教育班学生刘红花回忆道:“他平日公务很多,但是他对课件以及教材熟悉,看得出他对教学百分之二百的用心。”28年来,郑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课件内容、收集专业最新动态。有机物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在讲解到常见治疗感冒的药物成分阿莫西林时,他对同学们说:“其实我们平时所吃的感冒药化学成分都差不多,学了这个物质的结构,以后买感冒药大家就可以看说明书自己辨别了。”他善于把知识面扩展到无机化学、物理或者生物等学科,讲到硝基有机物时,他列举火腿肠、腌制品等生物学例子时说,“喜欢吃这些食物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了,因为那些食物中含有毒硝基化合物,一旦使用过量,后果不堪设想。”每一个教案、案例、讲授环节背后,饱含着的是郑平对教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他还经常引导学生同生活实际相结合,思考例子,会对活跃的学生予以“嘉奖”。郑平说:“好学生都是被哄出来的。”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形成共鸣,良好的课堂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人要活得真实点,身正才能言正,身教重于言教”。郑平言传身教的准则,便是“严治学”。他的严,对学生,更是对自己。每节课他都会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预习效果,课后留下几道思考题,每学期进行期中测评……学生谢萌阳说:“有机化学作业批改起来十分困难,许多分子结构式比较复杂而且相似,漏写或写错都难以看出,但是他总能很快改完而且非常仔细,有错误的地方都会帮我们细心批注出来。”一次作业中,郑平要求学生们写出葡萄糖的十多种异构结构式,十多种看似相同却有不同的分子式,批改起来十分困难。郑平为了尽快批改完作业,只能开“夜工”。碰到不细心的学生,郑平则会将没有写全的结构都在旁边写出来,并写上“下次要细心”等批语。
       副院长曾国平认为:“郑院长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教学耐心细致。同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经常看到他与学生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有时到了午饭时间,他还在为学生答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教学上,他都能像标杆一样严谨正直。”每年期末考试前,郑平都会将班上学生召集起来,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考试做足准备。
       本科评估期间,郑平考虑到其他老师因为工作身心疲惫,便不露声色地跟着工作人员将学院近200块实验室宣传板从车上搬到实验室。一趟又一趟地往返,汗水沾湿了他的衣衫,郑平坚持把每块展板搬完。自始至终,工作人员都不知晓这位年近半百的老师竟然是院长。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三十年的坚持,是他人生中最光辉的篇章。“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郑平如此定位自己。 
 

        郑平,男,50岁,副教授职称,现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已在我校任教28年,主讲课程为《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任教期间,不拘泥于已有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对待学生和善耐心,对待教学严谨认真。科研学术论文多次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以及湖北大学学报上发表,参与的省级教研项目“构建‘研讨-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在职培训化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的研究”,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