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通社记者 潘盼盼)11月29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在我校4号报告厅作题为《人生境界与文学格调》的讲座。
张梦倩 摄
戴建业首先讲解了“格调”和“境界”两个关键词。“格”的本意是量度,引申为法式和标准,其内涵相当于现在文艺理论所说的体式、风格、韵致。“调”用来品评人的才情气韵,评论作品时主要指音调、声调等。“我不喜欢穿西装,但今天要讲课,否则没格调。”他用通俗的话语给大家解释“格调”多指诗,有时也指人。
提到“境界”,戴建业指出,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格、觉解所达到的程度,并通过其举止态度所表现于外的存在状态。他同意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的观点,并列举名诗句,现场与学生一齐背诵,氛围融洽。
“文学格调与人生境界正相关,人生境界越高,格调越高。”戴建业以《卜算子·咏梅》作具体讲解。陆游诗中的“主”、“雨”、“妒”、“故”四个韵字都属于“撮口呼”,声音低沉、短促,体现了诗人的悲凉和无奈。毛泽东诗句中的“到”、“报”、“俏”、“笑”则属于“开口呼”,体现毛泽东的积极和乐观。
“戴教授的讲学深入浅出,将深刻的学术问题讲得朴素自然,便于理解,非常感谢他。”文学院熊忠武教授说道。12级的刘畅同学说:“戴教授待人亲切,讲课通俗、有趣。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我学到很多。”(见习编辑 王颖 编辑 瞿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