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代码书写青春故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22浏览次数:973

作者:学通社记者 蔡新宇

脱下戎装,陈祎看起来和普通大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但正襟危坐的姿势,清爽利索的平头,黝黑发亮的脸庞,流利的回答,满手的老茧却无声“诉说”着他的故事。
  2011年12月,陈祎入伍成为一名炮兵无线通讯员,2016年12月退伍复学时已是下士,现为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2016级工程造价1班的学生。
  刚进部队,陈祎被分配到无线通讯员专业。无线通讯员负责使用电台,进行人声传话。他们需要熟练掌握代码,将命令内容转换为数字进行传递,或将代码内容转换为汉字读取,以提高通信的保密性。
  代码数量庞大,内容转换更是繁琐复杂,一向不喜欢背诵的陈祎对无线通讯专业并不感兴趣,对待训练更是消极抵触。参军第三年,一次偶然机会,陈祎被挑选前往军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训。他并没有想到,这次集训竟成为自己军旅生涯的转折点。
  “他们竟能一口气,把一篇近五千字的新闻报道一字不差地翻译成代码,搭档直接就能把代码即时翻译成汉字。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初到集训营的所见让陈祎发现两年时光的蹉跎让自己落后他人甚远,提高自身能力,迫在眉睫。
  双脚对齐,双手拿报,两眼紧盯报纸,嘴巴不停地读……读报是陈祎每天训练的基本功。一张密密麻麻的新报纸,陈祎必须流利地、发音准确地将内容读出来。他经常读到嘴巴发麻,脑袋发懵,甚至耳边也嗡嗡作响。但坚持一段时间后,陈祎发现:读报训练竟会“上瘾”,“读得越多,我就会越有劲。”陈祎笑着说。
  嘴巴流利后,陈祎开始使用“连环套记训练法”背诵代码。一个小时背20组代码,下一个小时复习背诵的20组,再加背20组,如此循环。白天背诵,晚上考试。听见汉字,“幺两叁肆伍陆拐捌勾洞”这些代码,陈祎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脱口而出。
  紧接着便是翻译训练。每人发一张新闻报纸,围成圈坐下。一人把新闻翻译成代码,其他人听写翻译出汉字。训练过程中,陈祎平均2天便会用完一支铅笔,翻译字数在3万字左右。
  翻译是一项技术活,将听到的代码即时翻译为汉字更是有难度。“没掌握技巧前写的翻译,我不敢给指挥员看。字写得‘龙飞凤舞’,内容也不一定能记全。”熟练之后,陈祎掌握了老班长传授的经验:听第一个码时不能急着写,存在脑子里。第二个码发出来,写第一个,记第二个,听第三个,这叫压码稳抄。一笔一划,保持均衡节奏,就会越写越快。
  经过系统训练,陈祎开始进行“实操演习”,对领导的命令进行实时翻译并传递。戴着1.2公斤的头盔、穿上1.1公斤的作战靴、后背沉重的电台、戴着耳机、左手拿本子、右手握铅笔……穿戴好20公斤的全装,陈祎双眉紧蹙,跟随在指挥员侧后方,用余光看路,边走边翻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集训结束后,陈祎回到原单位进行考核时,成绩已达到全旅数一数二的水平。原本对工作不上心、成绩垫底的他,也有能力训练新兵。
  2016年,陈祎负责的通讯范围进一步扩大。当年8月,陈祎所在单位被总部抽点参加“火力——2016·B”山丹跨区基地化演练,这是由中央军委组织的最高级别的演练。深知演习的重要性,陈祎主动向单位首长争取负责此次演练的无线通讯工作。
  获得领导支持后,陈祎紧张有序地开始了各项筹备工作。等到达演习地域后,陈祎发现通讯组织存在困难。阵地在山脚,周围的山峰却阻挡了电磁波的传递。信号难以接收,如何跟上级联络?陈祎立即将通讯人员分成三组,自己带一组在山顶设置转接站,另两组在两侧山脚开设台站,进行信号转接,通讯难题得以解决。
  2011年参军,2016年退伍。五年时间里,陈祎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并多次获得“连嘉奖”和“优秀士官”称号。他与代码的故事已告一段落,陈祎也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如今退伍归来,带着军人的果敢和刚毅,陈祎开始书写另一个故事。